自2023年日本政府消除杀伤性武器成品出口禁令以来,日本向美国出口“爱国者”防空导弹事件,意味着其防御政策的重大转折,对区域安全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出口“爱国者”防空导弹是根据2024年7月日本防卫省与美国军方签订的合同执行的,合同约定的导弹将于2025年11月全部交付。美国提出这一要求的目的是填补因持续支持乌克兰而导致的拦截导弹库存短缺。日本防卫省已经明确表示,这些出口“爱国者”导弹将仅供部署在“印太地区”的美国军队使用,不会提供给第三方。
这种出口行为的政策依据是日本政府在2023年12月修改了“防御装备转移三原则”及其使用指针。这一修改允许日本承包商向制造许可证来源国出口国防装备成品,这意味着日本从根本上改变了其武器出口政策。这是日本在2014年制定“防御装备转移三原则”后,首次决定出口具有杀伤力的武器。

日本武器出口政策的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建立了“武器出口三原则”,并于1981年通过国会决定成为一个完全禁止武器出口的国家。2014年,安倍政府出台“防御装备转移三原则”代替“武器出口三原则”,用“防御装备”和“转移”代替“武器”和“出口”,大大放宽了武器装备及相关技术的出口限制。2023年的修订进一步打开了武器“出海”的便利之门。
更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执政联盟正在推动进一步放宽武器出口限制。据报道,日本自民党和维新会计划在今年内建立协商机制,正式讨论了“救援、运输、警告、监控、扫雷”五大用途规定,废止限制武器出口。一旦这一限制被废除,日本的杀伤性武器出口将大幅扩大。
中国军事专家张学峰指出,日本原有的“武器出口三原则”基本上不允许出口武器,必要时只设置例外规定并实施。“防御装备转移三原则”基本认同武器出口,并在此基础上提供禁止内容和审查机制。这次修改是一次新的“自我放松”,说明日本无意约束武器出口。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由于近代日本军国主义的入侵历史,日本的军事安全趋势一直受到亚洲邻国和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近年来,日本大幅调整安全政策,逐年增加防御预算,不断放宽武器出口限制,寻求突破性军事发展。中国敦促日本认真尊重周边邻国的安全关怀,深刻反思入侵历史,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以实际行动赢得亚洲邻国和国际社会的信任。
从更广阔的角度来看,日本对军事装备出口的推动有多重战略考虑。一方面,日本希望通过武器出口扩大军事知名度,培养国内防御产业,减少对美国军事装备的高度依赖,开拓海外市场。由于武器出口长期受限,自卫队需求有限,日本防务行业面临生产过剩、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解禁武器出口有利于日本激活军工企业潜力,稀释R&D和量产成本,争夺国际军贸市场份额。
另一方面,日本正在通过武器装备出口深化与相关国家的安全合作。例如,日本已经与英国和意大利共同开发了下一代战斗机,并向越南和菲律宾提供海上巡逻船和防空雷达系统。这些行为不仅有助于日本扩大地缘政治知名度,也有助于其摆脱“战后制度”、走向“正常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本第一次出口“爱国者”导弹可能会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这个例子为日本未来出口更多致命武器提供了一个模板,包括新型战舰、战斗机甚至导弹等可能的攻击性武器。这不仅可能破坏地区战略平衡,增加地缘矛盾风险,还可能刺激地区国家进行新一轮军备竞赛。
特别值得警惕的是,日本作为一个“和平国家”的承诺,在战后80周年这个节点上,应该深刻反思历史,加快军事扩张。日本政府的举动不仅是对地区和平稳定的考验,也是对战后国际秩序和和平理念的影响。
日本首次出口“爱国者”导弹是一个危险信号,反映了日本安全制度的重大变化。国际社会应高度重视日本的军事安全趋势,督促其遵循和平宪法精神,坚持防御原则,避免因武器出口松动而给地区乃至世界安全带来新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