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AB面:凌晨逛街热闹,不耽误智能工厂忙碌 经济要闻 华声经济

产业财经
2025 11-22 05:59:20
分享

凌晨一点的长沙,商业街上人流不息,正是热闹的时候;在同城的智能工厂里,机械臂正沿着既定轨迹挥动,焊接机器人精准划出焊缝,几乎无人的车间是另一种热闹。近日,跟随“行思中国”活动与当地代表性企业座谈调研,有叔对长沙也有了别样的认识。

凌晨逛街的新消费

尽管做好了心理预设,但当你凌晨一点来到长沙五一广场时,仍然会被热闹非凡的景象所震撼——巨大的显示屏点亮夜空,毗邻的坡子街上各种小吃的香味在蒸腾热气中交织,文和友的复古霓虹灯下、茶颜悦色的等候长龙中,涌动的人群上演着一场独属于这座城市的消费盛景。

有人监测发现,就在其他城市早已沉沉睡去的凌晨一点,正是五一广场人流量最多的时候。品美食,喝奶茶,逛小店……看似日常的消费行为,却在一群现象级品牌的托举下,为长沙赋予了独一无二的“烟火生产力”,向世界展示着新消费的魅力。

说句玩笑话,为什么凌晨一点长沙这么热闹?因为热门的美食店总是要等叫号。从一家路边炸串摊发展起来的文和友,逐步拓展出“文和友龙虾馆”“文和友老长沙大香肠”“文和友长沙臭豆腐”等品牌系列。超级文和友更是通过场景打造,还原真实长沙街头景象,巅峰时期,长沙文和友最高翻台率能达12次,日放号1.6万个,最终将市井烟火转化为文旅消费IP,成为长沙的“必打卡”地标。

如果说文和友打造的是一场沉浸式的怀旧叙事,那么五一商圈里黑色经典飘出的香气,就是一张更直白、更鲜活的长沙名片。走进黑色经典的门店,乌黑的豆腐块在翻滚的油锅中逐渐披上金黄酥脆的外衣。咬开的刹那,滚烫鲜辣的汤汁在舌尖迸发——这是每一位来长沙的游客都能精准捕捉的烟火味道。黑色经典的直营店面积多在百平方米以上,消费流程设计巧妙:以现炸臭豆腐作为“引流爆款”吸引顾客,再通过动线布局和销售话术,将其转化为特产零售的购买力,成为展示湖湘特色美食的“城市窗口”。

在新中式茶饮赛道,茶颜悦色被公认为是最早一批将东方审美、茶文化与现代连锁运营融合的品牌,几乎将奶茶打造成了长沙“特产”。茶颜悦色2013年诞生于长沙,创始人吕良在多次创业失败后,学习星巴克经验,又结合国风元素,以“中茶新做”为核心破局。通过“鲜茶++奶油+坚果碎”的产品创新、诗意化命名与国风门店设计,将传统文化年轻化表达,如今直营门店超700家,成为长沙最具文化符号感的品牌之一。

这些品牌的崛起,并非孤立的创业奇迹,而是长沙城市基因与消费趋势叠加的结果。在最具代表性的五一广场,不仅有奢侈商圈代表IFS,毗邻的坡子街和夜生活更展现长沙独有的烟火气息,五一商圈3公里内聚集超20家大型购物中心,日均客流超50万人次,让品牌可自由探索差异化定位,无需局限单一赛道。

有人从街头小摊起步,有人在传统赛道中找到新切口,既抓住了消费者对文化、性价比、体验感的升级需求,也顺应了长沙这座城市一贯的开放、务实的发展节奏。

其实长沙也很“硬”

在长沙,不仅有凌晨逛街的“小清新”,还有助力基建的“大家伙”。

当你走进中国铁建重工盾构机、特种装备生产线,两台硕大的盾构机产品映入眼帘,带来了钢铁巨兽的另一种震撼。

作为城市地铁、过江隧道、水利工程的核心装备,“国之重器”盾构机不止于大,还有满满的高科技含量,被称为“钢铁穿山甲”。作为典型的非标定制化装备,盾构机曾制造面临客户需求多样、生产环节分散、工艺衔接复杂的行业难题。

中国铁建重工深入解析盾构机行业的个性化定制需求,针对各大工艺环节的特点,积极研发新一代数字化智能化解决方案,引入数字孪生技术,将每台盾构机在虚拟空间1:1 还原,使其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到运行管理的每个环节都能精准模拟与实时优化,推动了智能建造技术的发展。

在超级工程领域,铁建重工的身影遍布全国:从海太长江隧道“江海号”盾构机精准攻坚水下施工世界难题,到高原铁路大直径硬岩掘进机征服雪域高原极端工况;从“京华号”贯通我国最长盾构高速公路隧道,到“深江1号”挑战最深海底隧道施工,一系列定制化装备的成功应用,彰显其在超级工程领域的绝对技术优势。

曾经,盾构机市场由海外品牌主导。但如今,中国盾构机全球市场占有率已超过70%,产品出口至五大洲40多个国家。其中,约一半的盾构机诞生在湖南长沙,从追赶者成长为标准制定者,铁建重工已经让湖南制造成为了世界盾构产业的新标签。

走进中联重科智能高机生产基地,能感受到不一样的震撼:一台臂式高空作业平台正缓缓升起,该平台最大作业高度可达82.3米,最大作业幅度达35.9米,运动精度可控在毫米级。在这里,智能排产、工业AI、等数字化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可实现每7.5分钟生产一台剪叉式高空作业机械,每18分钟制造一辆起重机,每27分钟打造一台臂架泵车。

支撑这些极限效率的背后,中联重科自主研发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中科云谷”充当着关键角色。目前,这一平台已连接全球18大类、600多个品种、180万台套、价值两千亿元级别的设备资产,构建工业模型超1万个,支撑工业App1.2万个,累计赋能超300条产线。从研发、生产到售后服务,所有环节都串联在一条数字链上。

生产效率提高的背后,是制造逻辑的彻底改变。这种改变,意味着中联重科的身份已经超出传统制造商,它正在从制造产品转向为行业提供完整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

从硬核盾构到挖掘重装,湖南长沙尽显“基建狂魔”的底气,它们正在钢铁轰鸣声中,用算法、数据、智造改写着传统工业的边界。

结语:长沙何以AB面

“我眼中的湖南,早已不止烟火气,鲜活之外,更有科技智造硬核底色。”在不少参访者看来,凌晨逛街的新消费和智能制造的硬科技形成了长沙的AB面,看似不相干的两者能在长沙相融合,也有着背后的缘由。

新消费和硬科技,都离不开“人”这个关键因素,尤其是对年轻人的吸引和集聚。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长沙1435岁青年人口占比达31.4%,城市平均年龄仅37岁。此外,数据显示,过去5年,长沙人口从963.6万飙升至1061.7万,年均增长近20万,增速全国领先。其中80%为年轻人,成为全国人口净流入最多的城市之一。

年轻化的人口带来更高频的消费、更开放的审美、更创新的意识、更尖端的技术,这成为长沙AB面的底气。

另一方面,无论是消费产业还是智能制造领域,都要有产业链作为支撑。作为中部交通枢纽,长沙串联南北、辐射湘鄂赣等周边省份,高桥大市场、红星全球农批中心等商贸载体打通供应链上下游,为消费品牌提供了低成本的物流与货源支撑。

作为工程机械之都,长沙工程机械产业集群更是领跑全国,不仅产业规模连续15年位居全国第一,更被工信部列入世界级产业集群培育三个样本之一。该集群已形成以三一重工、中联重科、铁建重工、山河智能、星邦智能5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企业为龙头,500余家主机和零部件企业协同发展的生态体系。

从率先全国首创链长制到构建梯度体系培育国家级产业集群,再到向世界级产业集群冲刺,从2022年长沙出现首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到如今,长沙已拥有6国字号10湘字号5省级培育对象,产业集群累计总数排名省会城市前列。有着这样的产业基础,长沙一定会展现给我们更多的精彩一面。

多向出圈的长沙,是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一个缩影。在这里实地感受中国制造业以及供应链的实体经济魅力之后,更能体会到中国经济韧性发展的底气。

责编:万姗姗

一审:万姗姗

二审:邓望军

三审:石伟

来源:华声在线

来源:华声经济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第三方或整理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展示,不拥有所有权,不代表本站观点立场,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图片等内容有涉及版权/违法违规或其他不适合的内容, 请及时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