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仙桃的街巷间
城市更新带来的变化清晰可见
昔日荒滩,变身公园绘出最美岸线
过去设施老旧的社区
增添了便利的服务与休憩空间……
11月20日,我市召开
“决胜收官‘十四五’ 谋篇布局‘十五五’”
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九场
“新型城镇化篇”专场
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市公安局、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等六部门及相关单位联合亮相,系统发布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的重大成果与关键性进展,一幅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发展画卷徐徐展开。
品质跃升:构建高品质城市生活空间
过去五年,仙桃城市建成区面积突破65平方公里,城市发展重心从“规模扩张”转向“品质提升”,功能品质实现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美不美”的深刻跃迁,让群众的美好生活向往落地生根。
我市创新推行“绿道+公园+商圈+街区”体系化改造模式,以点带面推动小区、社区、街区梯次升级。截至目前,561个2000年以前建成的老旧小区全面完成改造,旧貌换新颜;190余部加装电梯投入使用,让居民回家路实现“一键直达”。完整社区建设成效显著,覆盖率从“零起步”提升至40%。满庭春、纺织园等28个社区健全物业管理与社区治理联动机制,居民归属感、认同感显著增强。江滩公园正式开放后,更串联起沿江生态、休闲旅游、运动健身与夜间经济四大功能带,成为市民共享的“城市会客厅”。
围绕群众“快行慢游”出行需求,我市全面推进综合交通体系建设,高品质设施供给持续扩大。城市快速干线交通系统高效联通,路网密度提升至每平方公里10.88公里,“八横九纵”骨干路网格局全面成型,市民出行效率大幅提升。城乡绿道网络不断延伸,累计建设260余公里,其中城区“绿道+碧道”达115.4公里,每万人拥有绿道长度达2.05公里,为市民打造了串联城乡的“绿色通勤线”。
同城共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我市以户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持续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让“新市民”真正实现“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
2015年以来,全市累计解决6万余名农业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城镇落户问题。2016年起,全面推行居住登记制度,累计登记流动人口4万余人,免费发放居住证超4万张,持证人可平等享受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9项公共服务及7项便利措施。通过落实“一次性告知”“一次办成”制度,深化“互联网+户政”改革,147项高频户籍业务实现“一网通办”,年均线上解答群众咨询2000余人次、办理业务1500余笔,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我市因地制宜出台综合性民生政策,精准聚焦多孩家庭、教师、医务人员、大学生及引进人才、农村转移人口等“八类人群”,优化购房奖补及团购优惠政策。截至10月30日,已发放政策审批表9115份,累计7065户家庭持表在“房源超市”完成网签购房,政策性房源成交总额达48.29亿元,兑现购房补贴5.84亿元;分4批次为1189名购房者发放契税补贴809.56万元。针对新市民、青年人、产业工人等群体住房需求,构建“市场+保障”供应体系:西城名苑青年社区完成需求调研、装修及分配入住,仙桃春天六期350套公租房顺利摇号分配,607户棚改回迁居民实现“安居梦”。
融合共生:绘就城乡协调发展新图景
我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以智慧化赋能民生服务,以生态化擦亮宜居底色,推动城镇化红利全民共享。
政务外网实现省市镇村四级100%全覆盖,最高带宽达1000M,筑牢城乡“信息高速公路”。依托“i仙桃·仙办好”APP及线下智慧政务大厅,10类高频民生服务“指尖直达”,959个事项实现24小时自助办理,“智能导办”功能通过口语化交互精准引导办事流程,大幅降低办事门槛。智慧医疗平台打通医院与社区诊所数据壁垒,实现挂号、健康档案查询等“线上通办”;“沔才码”提供人才服务“一站式办理”;无人警局、成品油监管等智慧应用覆盖多领域,让城乡群众共享数字化转型成果。
我市协同推进城镇污水治理与美丽河湖建设,完成129处入河排水口溯源整治,动态清零小微黑臭水体,城市滨水空间呈现“水清河畅、岸绿景美、业兴人和”的生动景象。地下管网攻坚成效显著,累计推进120公里城市主次干道雨污分流改造,分区分片开展管网错混接整治与缺陷修复,城区雨污混流问题逐步改善,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突破70%,处理能力提升至25.5万吨/天,较“十四五”初期增长55.6%。乡镇污水治理实现全域覆盖,采用“厂网一体”运维模式,17座乡镇污水处理厂、657公里管网覆盖所有乡镇及部分2000人以上小集镇,年处理污水约1300万吨,出水水质稳定达国家一级A标准,管网普及率、污水收集率等多项指标位居全省前列。
展望“十五五”,我市将锚定“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目标,持续深化新型城镇化建设,让城市发展更有温度、民生福祉更有质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来源:天天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