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港实景拍摄。
凌晨3时的城陵矶港口,中控室屏幕的蓝光映照着理货员李旭年轻的面庞。他轻点鼠标,7条作业线的实时画面在电子屏上清晰呈现:集装箱起吊、箱号识别、货物核对……这些曾经需要28人现场完成的工作,如今通过智能理货系统,由8名室内操作员即可完成。这是岳阳城陵矶港口集团旗下岳阳中理外轮理货有限公司“智变”的生动缩影,更是长江物流大动脉高效运转的微观注脚。
“以前在码头风吹日晒,每天要核对上百个集装箱编号,现在在室内里就能完成。”岳阳中理外轮理货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颜亮指着屏幕上的实时画面介绍。2023年投入使用的智能理货系统,通过高清摄像头和AI识别系统,实现了“秒级校验”的转变。系统自动抓取集装箱号、识别箱体残损,并实时生成影像溯源档案,客户满意度大大提升。
更令人惊叹的是人工成本的“瘦身”奇迹。颜亮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过去7条作业线需配置28名理货员,如今仅需8人即可完成同等作业量,年节约人工成本约300万元。这种“一人操控四线”的作业模式,让理货员从“体力劳动者”转型为“数据分析师”,安全系数与工作效率实现双提升。
晨光中,城陵矶新港码头远程控制中心的操作员黄晓虎正在办公室操控着场桥设备。他轻点屏幕,系统自动规划吊装路径,设备高效运转,自动化的作业2分钟即可完成一个集装箱的吊装。这套设备采用半自动化远程操作系统,搭载18个摄像头,结合北斗定位终端,将现场作业画面反馈至远控操作台。“以前只能一个人操作一台设备,现在3个人就能管控整个堆场作业,既安全又高效。”黄晓虎向记者介绍。
入夜后,中控主任熊页松在中控室值守,他面前的大屏显示着码头各条作业线的实时画面,这种“人机协同”的监控模式,让港口夜间作业转入“静默高效”模式。
近日,城陵矶新港码头,一艘满载首批大宗散货的货轮正缓缓驶向俄罗斯海参崴。这是2023年开通的岳阳城陵矶至海参崴直航航线,相比传统的中转航线,运输成本降低35%,目前已累计运行42个航次。
据了解,今年前三季度,城陵矶口岸已开航至外高桥、洋山、东盟、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及港澳台等地航线856班次,其中至俄罗斯直航航线达9个航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50.6511万标箱(含外贸14.4637万标箱),进出口货运总量1531.32万吨,同比增长19.79%。
从近五年发展来看,岳阳城陵矶新港持续保持高效作业能力,年均作业集装箱船舶约4900航次,集装箱吞吐量稳定在70万标箱左右。
站在城陵矶港的观景平台上远眺,江面上货轮如织,岸桥起起落落,集装箱堆场宛如五彩斑斓的积木城堡。从晨光初现到星斗满天,城陵矶港的24小时运转真实可感。智能理货系统、智慧港航平台,共同构筑起物流大动脉的强劲脉搏——每一票货物的安全流转,都是创新与坚守的生动注脚。
当货轮满载驶出港口,当集装箱在智能系统下精准吊装,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港口的昼夜运转,更是开放中国蓬勃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马颖)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来源:华声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