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局地有强浓雾能见度不足200米 本轮浓雾天气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生活休闲
2025 11-09 20:58:26
分享
导读:本文是由xjh网友投稿,经过编辑发布关于"京津冀局地有强浓雾能见度不足200米 本轮浓雾天气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的内容介绍。

 京津冀地区近期出现的强浓雾天气(能见度不足200米)是多种气象条件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气象部门数据和专家分析,本轮浓雾的成因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基本气象条件满足雾的形成

 雾的形成需要两个核心条件:空气冷却至露点温度以及充足的水汽供应。京津冀地区在11月初经历了持续降水过程,地表湿度接近饱和(相对湿度达84%-96%),为雾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基础。晴朗无风的夜晚使地面热量通过辐射迅速散失,近地面空气温度急剧下降至露点以下,导致水汽凝结成微小水滴悬浮于空中。这种辐射雾在秋冬季节尤为常见,特别是在冷空气活动间歇期,大气层结稳定,有利于雾的持续积累。

京津冀局地有强浓雾能见度不足200米 本轮浓雾天气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特殊大气结构加剧浓雾强度

 本轮浓雾呈现出典型的"上干下湿"垂直结构,即低层空气湿度极高而中层较为干燥。这种结构不仅促进雾的形成,还抑制了雾的消散。同时,京津冀地区近期出现明显的逆温现象(高空温度高于近地面温度),形成厚度达数百米的"逆温层",如同盖子般阻碍空气垂直对流,使污染物和水汽在近地面层持续堆积。风速普遍低于2级的静风条件进一步削弱了水平扩散能力,导致能见度急剧下降至200米以下。

京津冀局地有强浓雾能见度不足200米 本轮浓雾天气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地理与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

 京津冀平原三面环山的地形特征(西侧太行山、北侧燕山)构成天然屏障,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城市群密集的建筑群加剧了静风效应,而工业化、机动车排放等污染源提供了大量凝结核,使雾滴浓度显著增加。监测显示,雾霾期间PM2.5浓度峰值达163微克/立方米,污染物二次转化反应进一步降低能见度。专家指出,区域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是雾霾频发的直接原因,本地排放贡献率约70%。

京津冀局地有强浓雾能见度不足200米 本轮浓雾天气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气候背景与周期性特征

 统计表明,这是2025年入秋以来京津冀地区第三次大范围浓雾过程,具有明显的季节周期性。秋冬季太阳辐射减弱、昼夜温差增大,配合采暖季燃煤量增加,形成雾霾高发的"气象-排放"耦合机制。本轮浓雾恰逢台风"海鸥"外围环流与南下弱冷空气交汇,导致水汽输送增强而扩散条件持续恶化。

 气象部门预计,11月7日降水和弱冷空气将短暂改善能见度,但8日早晨仍可能出现大雾,9日较强冷空气到来后雾霾天气才会彻底消散。建议公众关注实时预警信息,雾天出行需注意交通安全,特别是高速公路可能出现的突发性"团雾"现象。


猜你喜欢

文山三七红,声命正澎湃|云南白药气血康K歌总决赛热力来袭

9天超长春节刚宣布机票预订量大涨 专家解读为何春节放9天

成都春熙路现巨型LOL冠军奖杯雕塑 LOL总决赛预计为成都带来多少文旅收入

来源:中国旅游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第三方或整理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展示,不拥有所有权,不代表本站观点立场,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图片等内容有涉及版权/违法违规或其他不适合的内容, 请及时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