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公安部完成了《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国家标准的征求意见稿,其中一项规定尤为引人关注:乘用车每次启动后,应处于百公里加速时间不少于5秒的默认工作状态。这一新规旨在从源头上降低因车辆加速性能过强而导致的交通安全风险,特别是针对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普及而日益凸显的起步失控和误操作问题。
此次修订的《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是我国机动车安全管理最基础的技术标准,广泛应用于车辆的制造、检验、注册登记和运行管理等环节。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快速提升和智能驾驶技术不断发展,现行标准已难以全面应对新的安全挑战。新规要求车辆在初始状态下限制动力输出,并不意味着完全剥夺车辆的性能潜力,而是通过技术手段将高性能模式设置为需要驾驶员主动选择的选项。汽车制造商可以通过驾驶模式选择或软件设置,让用户在明确操作后解除加速限制,从而在保障日常驾驶安全的同时,仍保留追求驾驶乐趣的可能性。

针对新能源汽车的特殊安全需求,新规提出了多项针对性措施。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载客汽车需具备踏板误踩加速抑制功能,当系统检测到车辆在静止或低速蠕行状态下驾驶员可能误踩加速踏板时,将自动抑制动力输出并通过声光信号提示驾驶人。同时,新规强化了电池安全要求,车辆应能监测动力电池工作状态,在发生热失控事件时通过声光信号提醒乘员,并配备定向泄压装置确保乘员舱安全。对于车长大于或等于6米的电动客车,要求电池报警后5分钟内电池箱外部不能起火或爆炸,为乘客疏散留出宝贵时间。
在智能驾驶系统安全方面,新规确立了严格的使用门槛。具有辅助驾驶功能的汽车在启动后,需通过生物识别或账号登录方式验证驾驶人身份,并确认其已完成系统使用培训后方可行驶。当组合驾驶辅助系统激活且车速超过10公里/小时,车辆应持续监测驾驶员状态,至少采用手部脱离和视线脱离检测方式,确保驾驶人随时准备接管车辆控制权。这些规定直指当前市场上存在的“智驾脱手神器”等规避安全监测的设备,从技术层面规范辅助驾驶系统的合理使用。

新规还对车载娱乐系统施加了限制,要求当车速超过10公里/小时,驾驶室前部的显示装置应关闭并禁止开启娱乐影像播放和游戏功能。这一规定旨在减少驾驶员分心,提升道路安全性。针对近年来多次发生的碰撞后车门锁死阻碍逃生的事故,新规要求乘用车每个车门(不包括尾门)必须配置具备机械释放功能的内外把手,即使装备电动门把手也需同步配备机械应急装置。当安全气囊展开或电池发生热事件时,车辆应能自动解锁非碰撞侧车门,确保乘员可以快速逃生。
从技术实现路径看,加速性能限制可通过电子油门管理、动力映射或变速箱逻辑调整等方式实现。汽车企业需要对电控系统进行重新标定,确保车辆每次点火或上电后初始状态符合要求。这项改动尤其对高性能电动车影响显著,这类车型往往凭借电机瞬时扭矩输出优势,能够实现极致的加速体验,但同时也增加了普通驾驶员操控难度和误操作风险。

该国家标准目前处于征求意见阶段,尚未正式实施。公安部将根据社会反馈对内容进行完善后,提交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审定。一旦通过,新规将成为强制性标准,对新车型的认证和上市销售产生直接影响。汽车制造企业需要针对新要求对产品进行相应调整,可能会涉及整车控制策略、电池管理系统和智能驾驶系统等多个方面的技术升级。
从交通安全角度审视,新规的提出具有积极意义。统计数据显示,急加速操作尤其是起步阶段的突然加速是引发交通事故的重要因素之一。将车辆默认加速性能限制在大多数驾驶员熟悉的范围内,有助于减少因误判车辆性能或操作失误导致的事故。同时,随着汽车动力性能普遍提升,适度引导驾驶员培养平顺的驾驶习惯,也有助于降低道路交通事故的整体风险水平。
《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的修订体现了汽车安全理念从事后补救向事前预防的深化。新规通过技术强制措施,构建起从动力输出控制、电池安全防护、智能驾驶监督到应急逃生保障的全方位安全体系。这不仅是对当前汽车技术发展的及时回应,也是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交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举措。随着征求意见的推进,汽车行业将迎来新一轮安全技术升级,最终为所有道路使用者提供更全面的安全保障。